明日方舟夏活一井黄票获取数量解析与资源计算攻略博士必看指南
1521 2025-05-12 21:31
为了考察干燥气氛对褐煤干燥行为的影响,选取干 燥 终 温 200 ℃,升 温 速 率 3 ℃/min,在 200mL/min的空气、氮气及二氧化碳气氛中对云南褐煤进行了干燥,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a可知,相同干燥时间下,煤样在空气气氛中的失重率最小,在二氧化碳气氛中的失重率最大,在氮气气氛中的失重率介于二者之间。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氧会与褐煤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将氧固定在褐煤表面,从而增加了煤样的质 量,导致该气氛中煤样的失重率最 小。与氮气及氧气相比,二氧化碳更容易扩散到褐煤的
孔 隙 中,这 是 由 于 二 氧 化 碳 的 分 子 直 径 (0.33nm)小于氮气及氧气的分子直径(N20.364nm, O20.346nm),因此二氧化碳气氛下褐煤的失重最大。此外,煤中的醚基和羰基易于向二氧化碳提供电子,生成电子给受体络合物,该络合物所在基团与煤中其他基团间的交联作用减弱,易于断裂,CO2与煤的活化反应和对煤分子官能团的断裂作用在温度超过20 ℃时就可以发生。由图4b可知,空气气氛及氮气气氛下褐煤的最大干燥速率基本相同,二氧化碳气氛下褐煤的最大干燥速率最大,说明空气气氛下,褐煤表面的氧化反应对褐煤干燥效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对于二氧化碳气氛,虽然干燥温度下二氧化碳的导热系数小于空气及氮气气氛下的导热系数,但二氧化碳的比热容却大于其他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加之二氧化碳相对较小的分子直径,导致了该气氛下褐煤的干燥速率最大。由图3和图4可知,相对于气氛,温度对水分的脱除程度影响更为显著。
2.2 干燥条件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
云南原煤与不同条件下所得干燥煤的元素分析如表3所示。
干燥过程主要影响褐煤的脂肪族 C—H 键及含氧官能团,基 于 此,为 了 得 到 干 燥 煤 样 化 学 结
构的异同,对不同样品进行了红外测试。图5及图6所示分别为不同干燥温度和不同干燥气氛下所得煤样脂肪族及酯类、羧基、醌中 的红外光谱。由图5a可知,随着干燥 终 温 的 升 高, CO 区域的振动峰逐渐减弱;由 图5b可 知,云 南原煤与120℃干燥煤样在C—H 区域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小,说明该干燥温度对煤样脂肪族的影响较小;随着干燥温度继续升高至150 ℃,—CH3的非对称振动峰非对称振动峰及—CH2—的对 称 振 动 峰均 减小,表明 当 干 燥 温 度 高 于150 ℃后,褐 煤 的 脂 肪 族C—H 开始分解;当干燥温度达到200℃时,—CH2—非对称振动峰及对称振动峰继续减小,而—CH3的非对称振动峰变化不明显,说明—CH2—更容易分解。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于《环境研究与监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元素,光谱,氮气